星期一, 6月 28, 2010

行路者日誌 - 浴火鳳凰柏林 (1)

柏林, 從來沒有一個城市像她一樣如此短暫卻劇烈地影響全人類的歷史. 這裡曾經是納粹黨在歐洲呼風喚雨的基地, 這裡也曾經是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擂台, 代表共產思想和資本主義分界的柏林圍牆曾經將她的人民分為兩國長達28年之久... 這也是一座充滿生機的城市. 現在的柏林, 像是戰後重生的浴火鳳凰般, 從東西德1989年復合之後快速發展. 現在在柏林的起重機數量在世界上僅次於上海和杜拜, 是現今歐洲建築工程最多的城市. 雖然在戰爭時有將近90%的柏林建築遭到毀壞, 但如今大多數都已經得到修復.



這是一座充滿戰爭血淚史的城市. 而戰爭的傷口, 也依然存留在這城市的每個角落. 來到這裡, 我們紮實地上了一堂二戰歷史課. 最多故事的地方, 就數柏林圍牆和查理哨站了.



柏林圍牆並不是像楚河漢界一樣將柏林從東邊到西邊分開, 而是把市中心的一小塊區域給圈起來, 在這塊區域裡的就是由英美聯軍控制的西德, 而在圍牆外面的是由蘇聯控制的東德. 在財政大樓的後面, 就矗立一小段柏林圍牆的遺跡. 這座並不高的圍牆曾經將德國分隔長達28年之久. 說實話, 當我們看到這段圍牆時, 感覺還挺失望的... 看起來大約只有三米高的牆, 不超過10公分厚, 似乎不怎麼堅固. 但是在靠東德這一邊, 在距離圍牆一百多米的地方還有另外一道牆, 在這兩段牆之間就是令人聞之喪膽的"死亡地帶". 這一百米的地面上佈滿了鐵絲網, 陷洞, 小型地雷等各種各類的陷阱. 再加上看守塔上24小時站哨的狙擊手, 走進這塊地的人絕對極少能夠活著走出去.


Remains of Berlin Wall

在冷戰時期許許多多的東德人用盡辦法要突破柏林圍牆, 有5000多人成功, 但也有191人在此留下了他們的生命. 其中不乏18, 19歲的年輕人. 試想若不是在東德統治的共產生活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又有誰願意向死神挑戰, 只盼望投奔自由的西方世界? 自從1989年圍牆倒塌後, 在圍牆原本站立的地方鑲闕了一條磚頭, 記錄著這國家曾經被兩種思想分裂著. 走在路上的兩邊, 不禁讓人追想 - 二十幾年前, 在這條路上自由的觀光, 散步, 聊天, 對於東西德人民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享受. 這得來不易的自由, 對於生長於自由社會的年輕一代可能從來都只是教科書上或是電影裡的故事而已.

The bricks line shows where Berlin wall used to stand

在柏林圍牆靠西德的方向, 是一個紀念館. 這裡曾經是納粹"國家安全局" 或稱"State Security警察"的總部. 所謂的國家安全局實際上就是希特勒的貼身守衛, 個人禁衛軍. 這些警察有權利在任何時候用任何理由逮捕任何人.


沿著柏林圍牆走, 大約300公尺後就會來到柏林圍牆還在時最有名的檢查站 - "查理哨站" (Checkpoint Charlie). 為甚麼叫查理呢? 這是美軍的戰術術語, 代表著是"三號哨站".


Checkpoint Charlie

Checkpoint Charlie now is the most popular tourist point in Berlin

在二戰結束後東西方強權 - 蘇聯的解放軍和由美國代表的盟軍在柏林相會. 當時的蘇統治者史達林原本的意圖是將整個柏林都納入蘇聯版圖中, 但是擁有空中優勢的盟軍拒絕此一意圖, 盟軍將大量的物資和武器空運至柏林, 在與蘇聯僵持長達11個月之後, 蘇連選擇讓步, 同意將柏林一分為二, 也就是所謂的東德西德, 東邊由蘇聯的共產主義統治, 而西邊則由美國, 英國和法國的資本主義來管理. 原本在東西德之間並沒有圍牆. 但兩種政治體系所產生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大量的東德人民踴躍前往由西方社會統治的西德, 享受經濟和言論的自由. 東德眼看無法阻止大量人才流失, 在蘇聯的支使之下, 東德將圍牆樹立了起來 – 從開始建造到完成, 這座令德國人骨肉分離的圍牆只花了56個小時.



原本住在街道兩旁的鄰居從此就是兩個國家. 住在圍牆兩邊的家人再也不能自由相見, 朋友, 同學, 同事 – 一夜之間, 咫尺就成天涯.



柏林圍牆的建造, 使得原本就水火不容的資本和共產主義在柏林的緊張情勢驟然升高. 蘇聯將軍隊調入東德, 而美國也將自己的軍隊送入西德. 冷戰時期就此開始. 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航天科技的競爭在後來看也許是將人類科技推進了一大步, 但是在當時看卻是令人膽戰心驚的武器競賽. 而在柏林, 這塊曾經將二戰結束的地方, 成了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角力擂台. 在這裡, 馬上有可能開始第三次的世界大戰. 而這次, 有可能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戰爭. 在二戰出現的核子武器徹底改變了戰爭的原本面貌. 只要軍隊統帥願意, 他可以在不出動一兵一卒的情況下, 按下按鈕就可以將敵人整個國家毀滅. 但是當戰爭雙方都擁有這樣的能力的時候, 就好比兩個人都拿手槍扣在對方的頭上, 任何衝動都意味著毀滅.



戰爭從來都沒有贏家. 而這一次兩大超級強權的角力, 賭上的是全人類的明天.



在查理哨站, 世界曾經看著一場幾乎要爆發的戰爭. 首先是蘇聯要求盟軍退出柏林, 但是美國堅決反對, 當時的總統甘迺迪宣布不惜動用武力來維護盟軍在柏林的一切權利. 蘇聯的坦克車來到了查理哨站, 上了膛的砲管對準了西德的美軍. 然後美軍的坦克車也來到了查理哨站, 同樣的將砲管對準了東德的蘇聯軍隊. 雙方的士兵劍拔弩張. 緊張的氣氛足以令人窒息.全世界透過鏡頭, 捏著冷汗看著這一幕. 如果, 有人的步槍走火, 或是手指發抖的坦克砲手手指抖動而按下按鈕. 今天的世界會完全不一樣.



幸好, 當天沒有意外. 蘇聯的坦克在兩天後率先退後, 然後美軍的坦克車也撤回後方. 第三次世界大戰沒有爆發. 如果你親眼看到這一切的紀錄, 我們都應該慶幸能夠有今天的和平.



在查理哨站有一個"逃亡博物館". 裡面記錄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逃亡故事. 有改裝過的BMW可以用奇怪的姿勢藏人, 挖地道, 偽裝. 最有意思的故事就是兩個人打扮成一頭牛的樣子"哞" 到西德去... 人的想像力在危難的時候會被發揮到極致.


Mark breaking the Berlin wall!!

講些比較輕鬆的地標吧.



德國的凱旋門是德國的中心地標. 在這座大門的頂上放著一座雕像, 她就是維多利亞 - 勝利女神. 她曾經在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時候被移到法國去, 後來德國又從法國手中奪回. 如今她矗立在凱旋門上, 眼睛看著離她不遠的法國大使館, 彷彿在說: 老娘就在這盯著你! 在大門的旁邊是柏林最豪華的酒店 - 阿爾頓酒店. 一個晚上的總統套房要價$12,000歐元. 不過這裡最有名的原因是... 麥可傑克森曾經在三樓的陽台把他剛出生的寶寶高舉給下面的歌迷看.



從凱旋門出去後, 右轉就是德國的國會議事廳 - 這座古老的建築有一座新穎的玻璃圓頂天窗, 給議事廳提供充足的照明. 而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登上這座圓頂, 從玻璃天花板往下看議事廳正在進行的會議. 這座透明的圓頂象徵著德國的透明政治, 隨時可以受人民的監督(雖然大多數是觀光客來湊熱鬧而已). 登上圓頂也可以360度欣賞柏林的各個主要地標, 並有免費的解說機出租.


Germany parliament house

Glass Dome of the Parliament house

Inside the glass dome

從凱旋門門出去後左轉大約一百公尺, 就是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廣場. 這是一片豎立著2711塊水泥石碑的公園. 是由一位美國藝術家所設計. 他本人從來沒有為他自己的設計提出一個確切的說明他所要表達的含意, 他要留給後人自己去思考, 想像. 走過石陣, 每個人心中都會出現不同的畫面. 有些人說他們看到一排一排的士兵走向戰場, 有些說他們看到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的隊伍, 有些則是感到孤獨, 在裡面像是迷宮一樣, 可以躲在某個角落. 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觸. 紀念公園的地下室則是一個紀錄二戰時被殺害的猶太人家庭的展覽館, 也是免費參觀的.


Memorial Park for Jewish family slaughtered in WWII

在紀念公園的旁邊, 有一個停車場. 提起它的原因不是這塊停車場有甚麼特別, 而是它的地底下 - 這就是希特勒在戰爭結束前兩個月所居住的地下碉堡. 四米厚的水泥牆足以抵擋當時任何種類的炸彈轟炸. 就是在這裡希特勒度過他最後的日子. 在1945年4月30號他用手槍結束了他自己的生命. 戰後德國政府堅決不開放這個碉堡, 因為擔心所謂的仿納粹思想(NeoNAZI)陰魂不散, 如果開放的話可能會成為希特勒崇拜者的朝聖殿堂. 直到今天, 都還會有人在這停車場旁邊的地上放鮮花(當然不能光明正大地放)來紀念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獨裁者.


Under this carpark is Hitler's underground bunker, where he spent his last days

接下來繼續往南邊走, 穿過幾條街就會看到另一棟歷史性的建築 - 納粹的空軍總部, 今天的德國財務部大樓. 這個建築的歷史性, 是它在二戰時把柏林炸翻90%的空襲中竟然毫髮無傷. 這當然不是因為它特別漂亮或是它是古蹟, 主要是它是體積龐大目標明顯, 是一個很好的Reference Building(標的建築)可以讓盟軍空軍輕鬆轟炸它周圍的其他東西. 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它的功能性好, 建築內部設備齊全, 既可以當辦公大樓也可以做為戰時的指揮總部, 所以盟軍特別不碰它, 等到攻占柏林後可以馬上進駐.



這棟大樓也曾經是東德的政治中心. 在1961年6月17日曾經發生過一場血腥鎮壓, 起因是當時的東德非常窮, 人民吃不飽穿不暖, 終於有不滿的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抗議. 沒有解決之道的東德政府於是採取了最迅速的處理 - 他們請求當時駐紮的蘇聯紅軍鎮壓. 那一天, 在這塊廣場上有250多名群眾被軍隊槍殺. 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在廣場的中心地面中有一張被玻璃覆蓋的大照片, 清楚地記錄人民臉上的無奈, 恐懼, 迷惘. 而諷刺的是, 同樣在廣場的牆上, 畫著一幅共產主義完美的樂園景象. 兩幅畫, 現實和理想, 在同一個廣場上共同被人們欣賞, 比較著...



待續...

星期五, 6月 25, 2010

輕裝走天涯

5公斤的行李

自從讀過943的一公斤行李環遊世界後, 我們就覺得自己還是帶太多了. 不過我們在路上遇到的背包同胞都激賞我們只背五公斤行李環遊世界六個
月.

走得越遠, 越能明白甚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出門前以為是不能少的東西, 才一個禮拜後就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是多餘了.

旅行就只是人生的縮影. 直到最後才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並不多.

以下是我們環遊世界一百八十天的行李, 供各位參考:

一. 服裝 - 2公斤

2 件短袖
1 件長袖
1 件保暖外套
1 超薄防水防風外套
1 條褲管可以拆下的長褲
1 條海灘褲(可當外出褲, 睡褲, 泳褲使用)
1 條快乾大毛巾
1 件運動內衣*
3 件內褲
3 雙襪子
1 頂帽子

*女生可能會需要多帶一件運動內衣.

後來我們發現其實還可以再少一件短袖, 然後用泳衣取代一條內褲. 如果是穿涼鞋或是布希鞋的話連襪子都可以省了, 只需要帶一雙保暖用.

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氣候都比台灣乾燥多了. 只要買輕量快乾型的衣褲, 晚上很快地用手搓一下, 拿毛巾壓一壓吸水, 一晚上就乾了. 海灘褲則是多功能用途, 外出家用兩相宜. 女生則是可以選擇熱褲或是短裙, 具備所有適合旅行的特質, 照像又美觀 (但是會需要塗很多防曬油就是了)

關於長褲的顏色, 最好選擇深色但別選黑色, 這樣子耐髒也看起來比短褲較正式. 如果遇到需要稍為正式的場合(酒吧, 音樂會, 或是偶爾可能發生的豔遇:-D )附約的時候會比較得體.

這些衣服加起來已經可以應付10 ~ 30度的氣溫變化了.

其他可以多帶的衣物:
多功能頭巾
三角巾
圍巾
內搭褲(給想要穿短裙的女生)
絲襪


二. 盥洗用具 - 500克.

1 條快乾大毛巾
1 瓶100ml的沐浴/洗髮兩用沐浴乳
1 瓶100ml的防曬/保濕乳液
1 根牙刷
1 根牙膏

飛機上的要求是液體必須是100ml以下. 所有的盥洗用具在路上都可以補貨所以並不需要多帶. 快乾大毛巾很方便, 洗完衣服後可以拿來吸收多餘水分, 偶爾還可以拿來當薄棉被蓋, 遇到需要在火車上或是機場過夜的時候會特別好用.

其他可能會需要的東西:
可換刀片的刮鬍刀(電動的太重了)
指甲刀
小毛巾
燙髮電棒... 如果真的很想要在旅途中變化髮型的話

三. 電子設備 - 2公斤

感謝現代科技的進步, 就算出門在外也不會跟你的世界失去聯繫(雖然有時後出門就是為了躲避看不完的facebook留言和玩不玩的網路遊戲...)但是千萬別因為電子產品很好用就帶一堆!

這趟旅行為了寫書特別多帶了一台小型的筆記型電腦. 功能上是很好用, 但是如果不是為了寫書的話... 真的不需要帶. 在旅途中不只一次想要用Ipod把它替換掉.

1 台輕便的相機 (記得多帶一塊電池)
1 記憶卡/USB轉接器
1 張記憶卡
1 個多國轉接插頭
1 個小手電筒
1 台輕型筆記本電腦(最好是不要帶)

這幾年流行的智慧型手機給了旅行者全新的旅行利器. 這些小東西提供的功能能讓背包客比當地人還當地人. 基本的功能包括無線上網, GPS, Google map, 照相功能(有時候連相機都不必帶, 用手機就好了), 網路電話Skype免費打, 隨身聽, 更別提一大多有的沒的小工具可以讓你做的事情了. 我下次旅行會試著只帶手機出門.

四. 其他 (500克)

這項目包括很多零七八雜的小東西.

1 套餐具(筷子, 湯匙, 叉子)
2 支筆 (一支原子筆一根螢光筆)
1 本小筆記本
1 個貼身錢包
2 張信用卡
1 個水壺
數個塑膠袋

這些東西大概都很基本. 不需要多解釋了. 其中兩張信用卡最好是兩張不同公司的(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等等, 我們就曾經遇過在日本的時候Mastercard不能提現金的窘況(從2009年底開始), 後來幸好老婆大人有張Visa信用卡才解決了危機.

至於現金, 帶美金和歐元就可以走遍世界上很多國家了. 不管需要甚麼貨幣, 等到了當地用信用卡提是最安全的.


五. 那些"可能有用的東西"...
這裡有一些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帶但我們會強烈推薦不要帶的東西.

永遠少一雙的鞋子
不需要帶五雙鞋子. 鞋子只需要一雙. 透氣跑步鞋, 登山鞋或是膠鞋都可以. 主要是要輕量, 易乾, 防臭, 要很適合走長路. 頂多多帶一雙很輕很薄的夾腳拖就可以了.

永遠少一件的衣服
這一個方面女生可能比較難控制. 打開衣櫃的時後總是會看到某幾件"非代不可"的衣服.

女士們, 真的不需要帶超過三套. 而且, 如果少帶一點還可以給自己在路上補貨的藉口.

旅行手冊
Lonely Planet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書籍. 這些書往往都有同樣的特點: 外表精美, 內容豐富, 記載了很多"非去不可非座不可的事情"...最重要的是, 都很重! 這一類的書籍在家裡計畫旅程的時候看看可以, 帶在路上就免了. 幾乎所有的旅遊城市都有一大堆的旅行資訊可以免費拿. 所以除了在危險的時候可以當武器以外這些書沒別的用途.

睡袋
溫暖的睡袋看起來會是旅行者的好朋友. 但是除非你旅行的目的就是要睡在野外或是街上, 睡袋真的沒必要.

大一點的行李箱
旅行者的定律: 你有多大的行李箱, 就會有多少東西被裝進去. 如果照我們以上所敘述的方式, 真的不需要帶超過5公斤的東西.

爸媽
如果他們願意提供所有食宿交通門票購物資金的話, 帶著也無妨(笑). 偶爾被念個幾句但是可以換來好吃好住一整趟.

女朋友/男朋友
別傻了! 你不想豔遇了嗎?

開玩笑的啦.

不過說真的, 不要帶比較好. 很多鐵打的死黨在旅行途中的考驗也會翻臉甚至決裂的. 在旅途中遇到的許多困難和迷路, 舟車勞頓, 旅伴間的吵架只是遲早的事情. 甜蜜的情侶變成仇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非你對你們的感情有絕對信心, 奉勸還是不要帶比較好.

不過一起長途旅行倒是很好檢驗感情的試金石.

旅行有點像是婚姻的濃縮版. 只不過婚姻裡你有十幾年可以慢慢接受對方, 而旅行中你只有短短幾個月而已. 六個月的蜜月旅行你可以學到二十年的婚姻經驗.

小叮噹的四次元口袋
...哪裡有在賣一定要通知我.

星期一, 6月 21, 2010

阿姆斯特丹 - 自由之都 (2)

阿姆斯特丹不只有腐敗和荒淫, 它也有值得尊敬的特質和令人感動的歷史.

阿姆斯特丹非常尊重個人自由 (理由應該很明顯了). 在這裡, 你只需要遵守兩個基本規則

1. 不管你做甚麼, 不要傷害到其他人.
2. 你能對當地的經濟做出貢獻.

關於大麻的問題, 說實話阿姆斯特丹做得不錯. 根據統計, 阿姆斯特丹本地人使用大麻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在街上和店裡在吸的大多是遠道而來的觀光客. 要猜一猜全世界吸大麻比例最高的國家是哪裡嗎? 美國? 英國? 法國?

都不是, 其實是大家都以為很和平的紐西蘭. 沒錯, 是紐西蘭! 為什麼呢? 導遊說大概是因為紐西蘭時在太無聊了 (其實也是), 年輕人反而會去做一些比較反叛的事情. 其次才是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 阿姆斯特丹當局將大麻問題判定為"影響健康"而不是"違法"的行為, 反而大大的降低了本地警力的壓力, 讓警察可以專心對付更嚴重的犯罪, (也騰出監獄的空間, 畢竟抽大麻的人99%只是想找點樂子放鬆一下, 沒幾個是重刑犯). 還有根據不確定的醫學說法, 吸菸對健康的破壞其實遠大於吸大麻. 不管如何, 阿姆斯特丹對大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管理方式的確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阿姆斯特丹的另外一項特質, 就是它非常能夠接受外來文化, 在城市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種在這裡居住. 有一塊名叫"新廣場"的地方有著一條唐人街, 可以看到許多在這裡立足生根的華人同胞. 也有很多其它的民族來到這塊自由的土地定居.

另外, 它非常的有包容性, 所以它在二戰的時候成為了一萬八千名猶太人的避難所. 但是荷蘭也因此付出了在二戰時被德國占領的代價(一戰時荷蘭是中立的).

世界著名文學"安妮的日記"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裡. 這裡的"安妮.法蘭克故居"就是當年在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時候, 她和家人躲藏了兩年的房子. 她和家人最後因為被出賣而遭到逮捕, 她和姐姐不幸在集中營內遇難.

在戰爭結束後她倖存的父親和朋友想盡辦法募款才得以保留這個故居免於被拆除. 她的日記是非常珍貴的戰爭紀錄文獻, 深刻地記錄了她和家人兩年的躲藏生活. "安妮的日記"被翻譯為70種語言, 是世界上第三暢銷的書籍.

星期六, 6月 19, 2010

阿姆斯特丹 - 自由之都

阿姆斯特丹可能是歐洲最不一樣的城市.



子曰: 食色性也...



喔不, 我不是要聊食物, 聊聊阿姆斯特丹特別的色情業吧 (笑!)



特種行業

在阿姆斯特丹, 妓女並不是低等行業, 這些被稱為 ''女性創業家'' 的大姊們有些還住在城裡的豪宅區. 色情業在這裡是一個光明正大的行業, 所有的妓女可以在紅燈區租一個櫥窗(不便宜, 一天要$150歐元), 然後穿少少直接給來往的路人看, 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上去敲門談價錢. 談妥了進門, 拉上窗簾就辦事了. 至於價格, 平均是50歐元15分鐘, 當然也要看小姐的品質... 服務所有年齡層的人: 從十八歲到八十歲的服務都有. 是的, 最老的阿嬤級妓女已經高齡82, 而且要找她"談心"還得要兩周前先預訂... 這區禁止照人, 所有小姐都堅決不肯拍照, 別冒犯她們, (有人偷拍結果相機被丟進運河裡). 喔對, 隔壁有間幼稚園, 就開在紅燈區的旁邊.



在紅燈區的正中央是一座大教堂(沒看錯, 一座很漂亮的天主教大教堂!!). 為什麼在淫窩的中間會有座教堂? 這就要說到, 從前的阿姆斯特丹是個海港貿易城市, 從五湖四海來的水手們都會到這邊來卸貨, 休息. 當然啦, 以前的航海旅途中是不可能帶女人的(怕會帶衰, 紅顏禍水嘛) 所以在船上的幾個月水手們都悶到爆, 一下船自然迫不及待想要找美眉放鬆一下. 但是他們也都知道跟妓女亂搞是犯罪, 怕得罪上帝, 搞不好航海到一半天降雷霆把自己和船上的兄弟通通打下地獄就不妙了. 所以在下床後上船前他們都會跑到最近的教堂去跟神父告解一下, 而當時的教堂有在賣天國門票, 也就是所謂的贖罪劵. 基本上神父就是聽聽這位來告解的人犯了些甚麼罪, 然後照收費標準給他開一張帳單, 付帳後神父會幫他跟上帝搞定, 這樣就萬事OK了(至少水手這麼相信的). 這也就是為甚麼教堂可以從一間小木屋變成後來漂亮的大理石建築.



好吧, 色情太低級了, 我們來聊大麻好了.



大麻是"健康危害", 不是"犯罪"

在阿姆斯特丹, 嚴格說來, 大麻是違法的. 但是警察老大們根本就不管. 在這裡, 任何一個街邊的"咖啡店"都可以買得到大麻. 一根3歐元可以買到最便宜的大麻雪茄, 如果要更重口味的會更貴一點, 每天供應. 有一間"咖啡店"特別有意思, 店長養了一隻可愛的大肥貓, 牠每天都坐在同一個位置發呆, 因為店裡面的二手大麻菸味太重, 牠每天都暈暈的.



很多酒吧也跟隨主流社會的禁菸令, 請注意, 禁"菸"只禁"香菸"不禁大麻, 所以在這裡請改抽大麻吧.


Guess what this is...

阿姆斯特丹會將大麻跟酒精和菸草歸類為健康危害而不是犯罪有他們自己的理由. 主要的理由是, 大部份抽大麻的人只是把它當作娛樂, 而不會去犯罪. 所以當局決定把監獄的空間騰出來關比較嚴重的罪犯. 而且當地人其實不太抽, 據統計只有百分之十的阿姆斯特丹人會抽大麻, 其他的客源其實都是來嘗鮮的觀光客. 而且大麻比較不會造成死亡或傷害(抽完的人腦子會麻痺, 甚麼都不能做), 酒後開車撞死的人和抽菸得肺癌的人比大麻害死的多得多了.



順帶一提, 全世界大麻使用率最高的國家是哪裡? 荷蘭? 美國? 英國? 答案是: 紐西蘭! 也許紐西蘭也可以借鏡阿姆斯特丹, 把它合法化後也許反而可以降低抽大麻的人, 又可以騰出監獄來關重刑犯.



建築與運河

好啦, 聊點比較不墮落的. 比如說建築. 阿姆斯特丹的建築很有趣, 大部分房子的寬度很窄, 但很長, 樓梯也很斜. 這跟中世紀當地的法律有關係: 當時房地產稅的徵收是依照房子的寬度. 所以大家拼命把房子蓋窄藉以省稅, 其中最經典的是一座只有一公尺寬的房子, 到現在還有人住.



阿姆斯特丹有很多運河. 有很多全市最貴的房地產是飄在河上的船屋. 當局每年會從運河裡撈起兩萬台腳踏車. 在阿姆斯特丹, 腳踏車的數量是人口的兩倍(大概一百六十萬台). 很多人腳踏車壞了不願意拿去修 (因為修比買新的還貴) 簡單的解決方式? 裝作不小心把腳踏車 『推』進河裡就好. 運河裡每年也可以挖起十幾台汽車.


The houses beside the Canal

Canal close to where we stayed

這座城市也有它值得尊敬的特質. 阿姆斯特丹非常尊重個人自由 (很明顯了). 在這裡, 你只需要遵守兩個原則:

1. 不管你做甚麼, 不要傷害到其他人.

2. 不管你做甚麼, 要能對當地的經濟做出貢獻.



阿姆斯特丹非常能夠接受外來文化, 在城市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種在這裡居住. 有一塊名叫"新廣場"的地方有著一條唐人街, 可以看到許多在這裡立足生根的華人同胞.



安妮的日記

它非常的有包容性, 所以它在二戰的時候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 世界著名文學"安妮的日記"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裡. 這裡的"安妮.法蘭克故居"就是當年在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時候, 她和家人躲藏了兩年的房子. 她和家人最後因為被出賣而遭到逮捕, 她和姐姐不幸在集中營內遇難.



在戰爭結束後她倖存的父親和朋友想盡辦法募款才得以保留這個故居免於被拆除. 她的日記是非常珍貴的戰爭紀錄文獻, 深刻地記錄了她和家人兩年的躲藏生活. "安妮的日記"被翻譯為70種語言, 是世界上第三暢銷的書籍.


Ann Frank's house - the author of "Anne's diary". the World famous novel.

inside Ann Frank's house

奇蹟的麵包!

最後, 來講一個在阿姆斯特丹很有名的故事, 名叫"奇蹟的麵包".


這故事可能有點怪, 但是跟阿姆斯特丹的起源很有關係. 導遊講得很認真所以我也很認真地寫下來囉.



從前, 有一個老人快要死了, 當地的修士照慣例, 給臨死的人擘餅祝福(天主教儀式), 也就是送他最後一程的意思, 但是老人病的太厲害, 麵包吃下去後都吐了出來. 修士們舉行完儀式, 隔天準備來收屍的時候, 奇蹟出現了... 原本都被吐在地上的麵包竟然復原成原來的樣子, 然後飛在空中, 還不斷變換顏色...



(這是一塊會飛, 而且會變顏色的麵包)



從沒看過這種事情的修士們都被嚇到了, 趕緊連絡主教大人來看這神奇的麵包. (附帶一提, 那個老人還是翹掉了, 看來麵包沒打算救他. )



主教決定把這塊 "神聖"的麵包移回教堂耶穌像的旁邊, 但是運送途中它竟然突然不見了. 後來大家找尋的後果, 是它又回到了老人的住所. 這塊麵包看來很喜歡老地方, 並不想搬家.



(這麵包還會瞬間移動)



主教看沒辦法移動這塊麵包, 於是決定在這老人的舊家給麵包修一座神壇, 讓善男信女每天膜拜它. 但是有一天神壇起火, 把整間房子都燒掉了. 正在大家都緊張麵包大概也完蛋的時候, 這麵包竟然端坐在灰燼中毫髮無傷!



(這還是一塊防火麵包)



連續兩次神壇起火都沒燒壞這塊麵包...它的威名遠播, 到後來名氣大到連大主教本人都跑來要被它醫治. 聽說只要跪著繞它走三圈就可以得到醫治.



(...這麵包還可以醫治疾病)



最後, 主教們想出一個辦法來搬動這塊麵包... 他們做了一個純銀的盒子, 把麵包裝進去, 看來這次麵包很滿意, 沒有瞬間移動回到老地方, 於是它被放在教堂中耶穌像的旁邊, 每天聆聽人們的禱告... 直到有一天, 一個很腦殘的小偷把這個銀盒子偷走, 想要大發一筆橫財的小偷根本不看盒子裡有甚麼, 就把這塊麵包丟進了城裡的運河. 從此再也沒有這塊麵包的下落.



(這塊 IQ180, 會飛, 會變色, 防火, 會瞬間移動, 會醫治疾病的麵包 - 不會游泳)



這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但這個故事竟然讓阿姆斯特丹從一個小村莊變成一個大城市, 曾經每年吸引無數的遊客和信徒來尋找這塊奇蹟麵包... 很多人帶著希望來膜拜它, 來被它醫治. 而這故事也就這樣, 在阿姆斯特丹人中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Guess what these are... not car park, but bicycle park! Amsterdam is famous for the number of bicycles, which is around twice its 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