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28, 2010

行路者日誌 - 浴火鳳凰柏林 (1)

柏林, 從來沒有一個城市像她一樣如此短暫卻劇烈地影響全人類的歷史. 這裡曾經是納粹黨在歐洲呼風喚雨的基地, 這裡也曾經是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擂台, 代表共產思想和資本主義分界的柏林圍牆曾經將她的人民分為兩國長達28年之久... 這也是一座充滿生機的城市. 現在的柏林, 像是戰後重生的浴火鳳凰般, 從東西德1989年復合之後快速發展. 現在在柏林的起重機數量在世界上僅次於上海和杜拜, 是現今歐洲建築工程最多的城市. 雖然在戰爭時有將近90%的柏林建築遭到毀壞, 但如今大多數都已經得到修復.



這是一座充滿戰爭血淚史的城市. 而戰爭的傷口, 也依然存留在這城市的每個角落. 來到這裡, 我們紮實地上了一堂二戰歷史課. 最多故事的地方, 就數柏林圍牆和查理哨站了.



柏林圍牆並不是像楚河漢界一樣將柏林從東邊到西邊分開, 而是把市中心的一小塊區域給圈起來, 在這塊區域裡的就是由英美聯軍控制的西德, 而在圍牆外面的是由蘇聯控制的東德. 在財政大樓的後面, 就矗立一小段柏林圍牆的遺跡. 這座並不高的圍牆曾經將德國分隔長達28年之久. 說實話, 當我們看到這段圍牆時, 感覺還挺失望的... 看起來大約只有三米高的牆, 不超過10公分厚, 似乎不怎麼堅固. 但是在靠東德這一邊, 在距離圍牆一百多米的地方還有另外一道牆, 在這兩段牆之間就是令人聞之喪膽的"死亡地帶". 這一百米的地面上佈滿了鐵絲網, 陷洞, 小型地雷等各種各類的陷阱. 再加上看守塔上24小時站哨的狙擊手, 走進這塊地的人絕對極少能夠活著走出去.


Remains of Berlin Wall

在冷戰時期許許多多的東德人用盡辦法要突破柏林圍牆, 有5000多人成功, 但也有191人在此留下了他們的生命. 其中不乏18, 19歲的年輕人. 試想若不是在東德統治的共產生活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又有誰願意向死神挑戰, 只盼望投奔自由的西方世界? 自從1989年圍牆倒塌後, 在圍牆原本站立的地方鑲闕了一條磚頭, 記錄著這國家曾經被兩種思想分裂著. 走在路上的兩邊, 不禁讓人追想 - 二十幾年前, 在這條路上自由的觀光, 散步, 聊天, 對於東西德人民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享受. 這得來不易的自由, 對於生長於自由社會的年輕一代可能從來都只是教科書上或是電影裡的故事而已.

The bricks line shows where Berlin wall used to stand

在柏林圍牆靠西德的方向, 是一個紀念館. 這裡曾經是納粹"國家安全局" 或稱"State Security警察"的總部. 所謂的國家安全局實際上就是希特勒的貼身守衛, 個人禁衛軍. 這些警察有權利在任何時候用任何理由逮捕任何人.


沿著柏林圍牆走, 大約300公尺後就會來到柏林圍牆還在時最有名的檢查站 - "查理哨站" (Checkpoint Charlie). 為甚麼叫查理呢? 這是美軍的戰術術語, 代表著是"三號哨站".


Checkpoint Charlie

Checkpoint Charlie now is the most popular tourist point in Berlin

在二戰結束後東西方強權 - 蘇聯的解放軍和由美國代表的盟軍在柏林相會. 當時的蘇統治者史達林原本的意圖是將整個柏林都納入蘇聯版圖中, 但是擁有空中優勢的盟軍拒絕此一意圖, 盟軍將大量的物資和武器空運至柏林, 在與蘇聯僵持長達11個月之後, 蘇連選擇讓步, 同意將柏林一分為二, 也就是所謂的東德西德, 東邊由蘇聯的共產主義統治, 而西邊則由美國, 英國和法國的資本主義來管理. 原本在東西德之間並沒有圍牆. 但兩種政治體系所產生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大量的東德人民踴躍前往由西方社會統治的西德, 享受經濟和言論的自由. 東德眼看無法阻止大量人才流失, 在蘇聯的支使之下, 東德將圍牆樹立了起來 – 從開始建造到完成, 這座令德國人骨肉分離的圍牆只花了56個小時.



原本住在街道兩旁的鄰居從此就是兩個國家. 住在圍牆兩邊的家人再也不能自由相見, 朋友, 同學, 同事 – 一夜之間, 咫尺就成天涯.



柏林圍牆的建造, 使得原本就水火不容的資本和共產主義在柏林的緊張情勢驟然升高. 蘇聯將軍隊調入東德, 而美國也將自己的軍隊送入西德. 冷戰時期就此開始. 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航天科技的競爭在後來看也許是將人類科技推進了一大步, 但是在當時看卻是令人膽戰心驚的武器競賽. 而在柏林, 這塊曾經將二戰結束的地方, 成了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角力擂台. 在這裡, 馬上有可能開始第三次的世界大戰. 而這次, 有可能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戰爭. 在二戰出現的核子武器徹底改變了戰爭的原本面貌. 只要軍隊統帥願意, 他可以在不出動一兵一卒的情況下, 按下按鈕就可以將敵人整個國家毀滅. 但是當戰爭雙方都擁有這樣的能力的時候, 就好比兩個人都拿手槍扣在對方的頭上, 任何衝動都意味著毀滅.



戰爭從來都沒有贏家. 而這一次兩大超級強權的角力, 賭上的是全人類的明天.



在查理哨站, 世界曾經看著一場幾乎要爆發的戰爭. 首先是蘇聯要求盟軍退出柏林, 但是美國堅決反對, 當時的總統甘迺迪宣布不惜動用武力來維護盟軍在柏林的一切權利. 蘇聯的坦克車來到了查理哨站, 上了膛的砲管對準了西德的美軍. 然後美軍的坦克車也來到了查理哨站, 同樣的將砲管對準了東德的蘇聯軍隊. 雙方的士兵劍拔弩張. 緊張的氣氛足以令人窒息.全世界透過鏡頭, 捏著冷汗看著這一幕. 如果, 有人的步槍走火, 或是手指發抖的坦克砲手手指抖動而按下按鈕. 今天的世界會完全不一樣.



幸好, 當天沒有意外. 蘇聯的坦克在兩天後率先退後, 然後美軍的坦克車也撤回後方. 第三次世界大戰沒有爆發. 如果你親眼看到這一切的紀錄, 我們都應該慶幸能夠有今天的和平.



在查理哨站有一個"逃亡博物館". 裡面記錄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逃亡故事. 有改裝過的BMW可以用奇怪的姿勢藏人, 挖地道, 偽裝. 最有意思的故事就是兩個人打扮成一頭牛的樣子"哞" 到西德去... 人的想像力在危難的時候會被發揮到極致.


Mark breaking the Berlin wall!!

講些比較輕鬆的地標吧.



德國的凱旋門是德國的中心地標. 在這座大門的頂上放著一座雕像, 她就是維多利亞 - 勝利女神. 她曾經在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時候被移到法國去, 後來德國又從法國手中奪回. 如今她矗立在凱旋門上, 眼睛看著離她不遠的法國大使館, 彷彿在說: 老娘就在這盯著你! 在大門的旁邊是柏林最豪華的酒店 - 阿爾頓酒店. 一個晚上的總統套房要價$12,000歐元. 不過這裡最有名的原因是... 麥可傑克森曾經在三樓的陽台把他剛出生的寶寶高舉給下面的歌迷看.



從凱旋門出去後, 右轉就是德國的國會議事廳 - 這座古老的建築有一座新穎的玻璃圓頂天窗, 給議事廳提供充足的照明. 而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登上這座圓頂, 從玻璃天花板往下看議事廳正在進行的會議. 這座透明的圓頂象徵著德國的透明政治, 隨時可以受人民的監督(雖然大多數是觀光客來湊熱鬧而已). 登上圓頂也可以360度欣賞柏林的各個主要地標, 並有免費的解說機出租.


Germany parliament house

Glass Dome of the Parliament house

Inside the glass dome

從凱旋門門出去後左轉大約一百公尺, 就是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廣場. 這是一片豎立著2711塊水泥石碑的公園. 是由一位美國藝術家所設計. 他本人從來沒有為他自己的設計提出一個確切的說明他所要表達的含意, 他要留給後人自己去思考, 想像. 走過石陣, 每個人心中都會出現不同的畫面. 有些人說他們看到一排一排的士兵走向戰場, 有些說他們看到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的隊伍, 有些則是感到孤獨, 在裡面像是迷宮一樣, 可以躲在某個角落. 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觸. 紀念公園的地下室則是一個紀錄二戰時被殺害的猶太人家庭的展覽館, 也是免費參觀的.


Memorial Park for Jewish family slaughtered in WWII

在紀念公園的旁邊, 有一個停車場. 提起它的原因不是這塊停車場有甚麼特別, 而是它的地底下 - 這就是希特勒在戰爭結束前兩個月所居住的地下碉堡. 四米厚的水泥牆足以抵擋當時任何種類的炸彈轟炸. 就是在這裡希特勒度過他最後的日子. 在1945年4月30號他用手槍結束了他自己的生命. 戰後德國政府堅決不開放這個碉堡, 因為擔心所謂的仿納粹思想(NeoNAZI)陰魂不散, 如果開放的話可能會成為希特勒崇拜者的朝聖殿堂. 直到今天, 都還會有人在這停車場旁邊的地上放鮮花(當然不能光明正大地放)來紀念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獨裁者.


Under this carpark is Hitler's underground bunker, where he spent his last days

接下來繼續往南邊走, 穿過幾條街就會看到另一棟歷史性的建築 - 納粹的空軍總部, 今天的德國財務部大樓. 這個建築的歷史性, 是它在二戰時把柏林炸翻90%的空襲中竟然毫髮無傷. 這當然不是因為它特別漂亮或是它是古蹟, 主要是它是體積龐大目標明顯, 是一個很好的Reference Building(標的建築)可以讓盟軍空軍輕鬆轟炸它周圍的其他東西. 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它的功能性好, 建築內部設備齊全, 既可以當辦公大樓也可以做為戰時的指揮總部, 所以盟軍特別不碰它, 等到攻占柏林後可以馬上進駐.



這棟大樓也曾經是東德的政治中心. 在1961年6月17日曾經發生過一場血腥鎮壓, 起因是當時的東德非常窮, 人民吃不飽穿不暖, 終於有不滿的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抗議. 沒有解決之道的東德政府於是採取了最迅速的處理 - 他們請求當時駐紮的蘇聯紅軍鎮壓. 那一天, 在這塊廣場上有250多名群眾被軍隊槍殺. 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在廣場的中心地面中有一張被玻璃覆蓋的大照片, 清楚地記錄人民臉上的無奈, 恐懼, 迷惘. 而諷刺的是, 同樣在廣場的牆上, 畫著一幅共產主義完美的樂園景象. 兩幅畫, 現實和理想, 在同一個廣場上共同被人們欣賞, 比較著...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