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條街上, 有著一家大有來頭的巧克力店. 這家巧克力店曾經是向德國皇室供應巧克力的御用巧克力店. 政權的替換並沒有影響這家店的聲望, 現今依然受到世界各地遊客的喜愛.
在店裡有數個用巧克力做成的巨大建築模型. 有德國的舊皇宮, 國會大廈, 德國凱旋門, 還有最有名的鐵達尼號. 全部都是巧克力和餅乾做成的: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國家音樂廳的廣場. 廣場的兩邊有著兩座幾乎一樣的大禮堂, 這兩座禮堂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 當時(1640年), Frederick Williams(史稱"大選侯")即位, 在黑死病和戰爭的影響, 柏林的人口一度銳減, 城市幾近消失的地步. Frederick為了拯救柏林, 於是四處尋找移民來協助城市的運作和重建. 他邀請了一群當時被法國給驅逐出境的基督教歸正宗修士(當時法國依然是天主教體系)來到柏林定居. 將近五千民的教徒來到了柏林, 也帶來了豐富的文化, 知識, 美術, 建築等等建造城市必備的技能. 在這群修士的幫助下, 柏林終於起死回生.
國王為了要感謝這群法國修士的貢獻, 特別在廣場的一端為他們修築了一座大禮堂, 在裡面用法語進行聚會. 這一舉動固然得到修士們的感恩戴德, 卻也引起了部分德國民眾的不滿 - 畢竟他們也為這城士付出許多, 國王怎麼可以厚此薄彼呢? 於是國王也為德國人民在另一端修建了屬於德國人的大禮堂, 在裡面用德語進行聚會.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 會發現德國大禮堂的頂端比法國的禮堂要高上一些 (大概還是對自己的人民比較好交代吧).
在這兩座禮堂的廣場上, 兩國的人民每周都有直接交流的機會. 這一段時間兩種文化的交流達到一個頂峰, 而法語在德國也成為主流語言之一, 甚至有高達六分之一的德國人不會說德語, 而是以法語為母語.
而這廣場, 也有著"歐洲最美麗廣場"的美名. 不僅僅是因為它擁有兩座大禮堂的襯托, 以及被周圍優美的建築圍繞的關係, 更因為它就位於國家音樂廳的正前方, 而每年夏季, 世界級交響樂團"德國交響樂團"會在這廣場上露天表演. 堪稱是音樂界的盛會. 德法兩國的建築, 文化, 音樂在這廣場上齊聚一堂. 稱它為歐洲最美麗的廣場確有其因.
在離這廣場不遠的街區, 便是德國歌劇院. 這座歌劇院曾經在一戰時被毀壞, 在希特勒當權後, 因為他本人是歌劇迷, 他下令重建歌劇院. 雖然在二戰時又再次被盟軍空襲炸毀, 戰後又再次重建. 這座歌劇院有著一項優良的傳統 - 它的票價極為低廉. 有時候甚至可以以五歐元的超低價位就可以進場欣賞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的表演(當然這只買得到站票了). 直到今天這座歌劇院依然保有這項傳統.
歌劇院的對面就是德國的洪伯特大學. 二十世紀的頂尖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在此執教鞭. 在希特勒當權之後愛因斯坦就已經看到了德國政局的走向, 於是遠走美國, 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課.
希特勒絕對沒有想到, 他仇視猶太人的思想竟然將這位原本在他的國家授課的頂尖猶太科學家送給了美國, 後來更是因為愛因斯坦的發現而結束了太平洋戰爭.
在洪伯特大學對面的廣場, 曾經發生過一件令這大學蒙羞的事件 - 納粹黨燒書事件. 1933年, 由納粹黨的青年團隊在這座廣場旁邊的皇家圖書館清出103位作者兩萬多本的書籍, 在廣場中央焚燒. 選書的條件很簡單, 只要是含有納粹黨認定為"反德"或者"懦弱"的思想 - 愛, 寬容, 抒情詩詞, 文章, 或同性戀書籍, 一概禁止發行並且焚燒. 而當時漢堡大學的學生也參與了此一行動, 並且有教授公開支持此項行為.
如今, 在大學的門口天天都有書市販售各類書籍, 而價格都非常便宜. 這是漢堡大學的贖罪行為, 為他們在二戰時做出了毀壞文化的罪行的一種懺悔. 在廣場的中心有一座紀念碑 - 這是一個建造在廣場地底下的書室, 書室的四面都放滿了空的書架 - 位置正好足夠放當時被燒掉的兩萬本書. 這座書室沒有出入口, 唯一可以讓人看到裡面的就是在書室天花板的一小塊透明玻璃.
這一座紀念碑的含意很深刻. 空的書架代表著在那次事件中消失的兩萬本書(其中有一些是初版), 世人將再也不得見, 而透明的玻璃封起的書室, 則代表歷史 - 無人能改變的過去, 我們只能透過這窗口回顧, 學習過去的教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